仿制药的大时代,要来了!
发表时间:2018-11-12 浏览次数:3279
仿制药的大时代,要来了!
要说这两年医药行业的重点政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肯定是其中之一。但笔者今天要说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仿制药,而是改良型的仿制药,就是常说的2类新药,又被称为新型制剂或改良型新药。
2类新药是2016年我国化学药品分类注册改革后的一类化学新药,指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2类新药是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
2016年,彼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鼓励新药创制对2007年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行改革,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2016年第51号),就是人们常说的51号文,对药品的分类进行了重新界定。(2016年4月1日以来批准临床和批准生产的2类新药详单翻至文末)
预计2025年
我国2类新药市场规模将达2760亿元
根据BCC research结果显示,2015年全球先进释药系统DDS(Drug Delivery System)市场规模约1788亿美元,约占全球药品市场的17%。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型制剂行业市场规模较小,2014年我国新型制剂占总体药品市场的比例约为3.8%,市场规模为473亿元。到2017年估计已超过700亿元,在4.5%左右。
预计在多个因素的推动下我国2025年新型制剂占药品市场比例能达到10%。根据近年我国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我们预计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以7%计,2025年药品市场规模达27600亿元,预计新型制剂市场规模达2760亿元。
为什么说
新型制剂的大时代要来?
◆ 国家多项政策支持2类新型制剂,力度不断加大
医药市场就是政策导向的市场,因此这类药品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改良型新药对普通药品进行剂型上的改进,以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为出发点,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2016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会议确定瞄准群众急需,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创新。
2016年3月,改良型新药在我国化学药品分类注册改革中被定义为2类新药,给予3到4年的监测期,同时强调临床价值,与低水平的改剂型、给药途径进行区分,大力支持了创新制剂的发展。
2017年12月优先审评意见将使用先进制剂技术、创新治疗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药品注册申请纳入优先审评范围,同时也在多项政策中明确支持缓控释等创新制剂。
2018年,《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中将长效、缓控释、靶向等新型制剂纳入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
◆ 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
慢病患者数量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用药依从性差,因此改良药需求迫切。
全球慢性病成为死亡头号杀手,近些年来我国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慢性病人数持续攀升,患病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2018年年初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
有一组数据显示,到2030年主要慢病心肌梗死、卒中、糖尿病和慢阻肺的疾病负担预计将在当前的基础上增长近50%甚至更高。最近我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2018)》显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在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下人群慢性病负担占50%。
药物不良反应居高不下。根据年内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42.9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43.3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0.3%,可以看到药物的副作用问题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中,化学药品占比高达82.8%。
部分药品使用不便,患者用药依从性表现较差。有不少文献资料数据显示,一些疾病尤其是长期需要服药的慢性病药品的依从性不到20%。用药非依从性现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发生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约50%的患者具有用药非依从性,我国调查显示约46%的患者没有按照处方剂量服药。此外,用药依从性与疗程、剂量、费用等直接相关,而改良药通过提高药物顺应性、减少剂量和服药次数,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替代同一通用名产品的巨大的市场空间
改良型新药上市后对普通剂型快速替代。通常改良型新药上市后对普通剂型快速替代,销售大约需要4到5年能达到相对稳定(增速小于20%),稳定后创新制剂产品销售额占整体比例超过70%
◆ 研发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
与新分子实体相比,改良型新药的研发风险较小,投入成本低。在研发风险方面,根据BIO的一份报告对2006-2015年新药临床研发的成功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新分子实体临床I期到成功获批上市的概率为6.2%,非化学药实体为22.6%,非化学药实体(包括改良型新药)的研发成功率约是新分子实体药3.6倍,由此可见改良型新药的研发风险明显低于新分子实体。
在资金和时间的投入方面,开发一个新分子实体药需要开展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明药物安全有效性,根据美国药品研发与制造协会(PhRMA)的数据,包含研发失败的情形在内,一个新药的平均研发费用达12亿美元,历时10-15年;而改良型新药,平均耗资只需要0.5亿美元,历时3-4年。
因此,在政策的刺激下,2017年以来我国2类创新制剂的申报数量明显上升。此外,在技术上,我国也具有一定的新型制剂创新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重点加强了对渗透泵、微孔膜、长效缓释、靶向、定时脉冲等国际先进剂型及相关辅料研究。在国内建立了多个新型制剂技术平台,包括激光打孔渗透泵控释片、缓释微粒、缓释混悬剂、生物黏附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注射用脂质体等,并设计制造了相应的设备和生产线。
近两年
国内这些企业2类药研发强劲
2016年3月份《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发布至今,国内企业已有61个受理号批准临床和批准生产的2类药申请,涉及40余个产品。
其中,正大天晴、科伦药业、科信必成和海正药业2类新药批准临床和批准生产的受理号在3个以上,还有10家企业的2类新药批准临床和批准生产的受理号有2个。